“晚十点不作业” 这个教育礼包家长为啥不想接丨周知
如果一方面强化考试的重要性,一方面却又希望“少学习、少作业”,就只会变成减负和重蹈覆辙的轮回。
文 | 酒颜君
开学第一周,各地刮起了“减负”风,“推迟上学”、“晚十点不作业”、“严管校外培训”……一系列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措施不断推行。
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浙江省,为进一步推进区域作业改革,在这次“减负”中冲在了最前面。
2月28日,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出台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稿),这份《意见》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每天作业时间控制在2小时之内。小学生作业时间超过晚上9点、初中生作业超过晚上10点未完成,学生可以选择不完成剩下的作业。除此之外,《意见》还要求学校每个月至少设立一个“无书面作业日”。
上城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科长程艳在采访中表示,他们提出这样的指导意见,并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是让学生所做的作业更有质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不过,面对“晚十点不作业”,很多家长可高兴不起来。
由中国儿童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显示,对小学生来说,只有52.4%的小学生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作业;对初中生来说,54.6%的学生要花2个小时以上做作业,更有15.7%的初中生要花3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来处理作业。
如今,有了“作业晚上10点未完成可不做”这样的规定,恐怕至少有半数家长要操碎心了。一方面,家长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孩子作业的辅导工作,由于孩子水平各有高低,接受程度不同,有些白天在学校没有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孩子,晚上回家势必要多花时间重新复习。除少数自觉的学生外,大多数孩子对写作业有抗拒心理,不到最后一刻决不下笔。恐惧于第二天老师的大检查,总能硬着头皮完成,如今有了政策保护,学生拖延心理难免加重。
另一方面,在考试分数依旧是决定学生评优考核和升学的唯一依据的现实背景下,教育部门的多次“减负”措施都无疾而终。学校有提高升学率的冲动,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愿景,随着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压力的不断上升,类似规定往往在共同执行和重视了一段时间后,又恢 45 33096 45 14940 0 0 4449 0 0:00:07 0:00:03 0:00:04 4449到往常繁重的课业中去了。
况且,即使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此项决策,家长也不会放过即将面临升学竞争的孩子们,只会给孩子选择更多的课外辅导班,提高学习成绩,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政策礼包”在执行过程中必然大打折扣。
不仅在作业时间上,本次减负礼包中,黑龙江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规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保证孩子睡眠,在家中享用安全健康的早餐,举措的初衷毋庸置疑,此举的“福利”,还要拿到实践中检验。
许多请假不现实的家长要么是选择了向银发族求救,要么是选择托管机构。对家长而言,托管机构杂乱无序,费用连年上涨为很多家庭增加了无谓的教育支出;对学校而言,放学后组织的课外班也要支付外聘老师的费用;对老师而言,由于课外班相对自由开放,为保证学生安全,需要投入更多的经历,疲惫不堪。对需要减负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了轻松愉悦的下午,反而被各种辅导班占据,负担加重。
此次政策中也有人性化的规定,学校开通绿色通道,条件有限的家长可将学生早送到学校。这样的规定无疑会让“早八点福利”形同虚设。小学放学“三点半难题”悬而未解,问题重重,如今又要增加“早八点”难题。
家长们担忧的辅导班乱象问题,此次也在“减负政策礼包中”,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记者了解到,《通知》要求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6类突出问题。
校外培训有多疯狂,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总支出规模高达19042.6亿元,主要流向校外辅导市场,占2016年GDP的比重达2.48%,相当于当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总经费27700.63亿元的68.7%。”
课外辅导学校,一类是利用了家长“急着涨分”的心理,打着个性化辅导的旗子。还有一类是在“超前学习”的基础上,超纲教学、抢跑上课、盲目加课,无所不用其极。此次重点整治的三类情况中,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在治理培训内容,“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未必会充分落地。
“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已经成为目前教育趋势,多数辅导班都是家长主动报名去的,并不是培训机构强迫的,因为他想要,他需要。辛苦的孩子,疯狂的家长,没有不心疼孩子“累成狗”的家长,更没有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有多少家长不是一边喊着“严厉打击”,一边又偷偷给孩子多报了几个辅导班?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世界都在努力,“减负”也非中国独有。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对激烈的竞争导致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了质疑,日本政府在深度的讨论和调研后,于1976年年底开始实施“减负”措施。
“减负”的手段很简单,无非是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按要求“宽松而充实”,孩子们玩充实了,负面影响却越来越严重。政策落实之后,全日本中小学生上课外补习班的比例节节攀升,私立学校赚的盆满钵满,同时增加了中产家庭的教育负担,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等于扩大了不公平。
受“减负”影响,日本当时的生育情况同我国目前国情有些相似,正如梁建章分析,“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越高,这样一般家庭越不敢多生孩子,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生育率。”
社会竞争没有减弱的情况下,学生的整体素质却在下降,日本老师评价学生们“一届不如一届”。“宽松一代”“减负一代”缺乏竞争力,学历严重贬值。受多方面不理想后果的影响,日本从2008年又开始转折,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40年“减负历史”值得我们思考。教育和减负的本质分别是什么,这先要想清楚。教育显然不等于考试,减负也不等于让孩子“少学习”。如果我们一方面强化考试的重要性,一方面却又希望“少学习、少作业”,就只会变成减负和重蹈覆辙的轮回。
关键词